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市内动态
跨越围墙的教育——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蒲公英”送教上门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1日 作者:教育局站点管理员 来源:乌海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摘要】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的攻坚之年。为实现“不让一个残疾学生落下”的特殊育人目标,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实施“蒲公英”送教上门计划,组建“行走的光”送教团队,为乌海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重残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累积里程数达11000余公里,通过送教上门,促进学生潜能发展,进行缺陷补偿,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

  一、“蒲公英”送教上门计划,让服务“不掉队”

  1.送教团队“立”起来。一支专业且有爱的送教团队是保障送教上门工作质量的关键,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以爱为底、以教为本,着力锻造过硬的送教团队。一是凝聚送教的纽带。送教团队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由几名共产党员发展到全校特教人,并主张“发扬蒲公英精神,做跨越围墙的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团队研讨等途径组建自闭症干预训练组、运动康复训练组等不同专业方向的送教小组。二是筑起教育的桥梁。学校结合社会各方力量,逐渐组建一支以特殊教育教师为主导、以专业医疗人员为关键跨领域的送教师资团队,助力送教对象的康复发展,“行走的光”送教团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筑起了送教的桥梁。

  2.服务质量“卷”起来。学校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经验,保证送教质量。一是立足本心。通过认真筛查,明确摸排重度残疾儿童名单,全面了解残疾儿童的现有状况,进行科学谋划,成立送教工作小组,制定送教工作制度。推动残疾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建立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建档率达100%。二是淬炼恒心。对每一名适龄特殊儿童进行鉴定评估,利用权威的评估量表进行科学测量,了解学生的障碍程度和类型,以此确定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康复内容;二名教师对应一名学生,实施一生一案,一生一册,针对送教学生特点提前备课,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有记录、有反馈。三是锤炼匠心。学校教师及时记录送教实况,每学期进行案例汇报、案例研讨、案例交流,并进行前后教学比对,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以及改进。四是倾注爱心。送教过程中,通过讲解国家对特殊儿童的政策、传达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心,联系社区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让他们享受到特殊教育的实惠,筑好送教工作的最后一道屏障。

  二、“外卖”式定制课程,让教育“不打烊”

  1.线下课程送上门。送教上门的课程开发刻不容缓,深度挖掘各学科“育人点”,做到“目中有人”,结合评估“私人定制”特色课程,像蒲公英一样送去课程的种子。一是定制+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一般性课程内容教学为底,提炼干货加入趣味性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基础知识;针对学生专长,进行拼豆豆、乐器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鼓励学生“向上生长”。二是康复+课程。通过评估进行康复训练,利用运动康复器材、语言沟通板等对学生进行粗大、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等训练。不断探索“医教结合”模式,积极对接乌海市蒙中医院康复科,构建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有效精准教学。三是温暖+课程。学校积极联系社会公益团体、爱心人士等对送教学生开展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怀活动,与社会接轨让每一个家庭不再迷茫。

  2.线上闪送知识点。考虑有限的送教节数不足以支撑无法上学的孩子对学习知识的需求,组织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向学生远程送教,让教育“不打烊”,借“互联网+教育”的东风,像蒲公英一样将送教课程送去“远方”。一是资源+课程。学校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紧跟新时代教育理念,将知识点有机结合视频、音乐、图文进行学习,并留作业进行网上打卡,让学生坐在家中也能感受上学的“氛围感”。二是经验+课程。教师将康复教学中总结出的个体化康复教育经验与方法分享给学生家长,助力家庭教育,拉近和家长的距离,达到家校共育的目标。

  三、翻山越岭送教,让孩子“不落伍”

  1.学生学,提升教学认知差。送教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言语、肢体、智力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障碍、生活无法自理,学校秉持不拉一节课,像蒲公英一样跨越风雨跨越围墙送去教育,让孩子“不落伍”。一是为教学注入生活元素。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创中学”,美术教师在绘画中融入对大自然的观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创作灵感;生活教师主张“沉浸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穿衣服系扣子、刷牙洗脸、擦桌子叠被子等简单的情景教学,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解决学生在家自主生活的能力,提升家长满意度。二是为教学注入素质元素。针对大动作较强的学生融入丰富的体育趣味教具进行极具特色的运动;针对肢体障碍的学生进行体能康复,通过康复教具进行肌肉按摩、力量的训练;针对“天才型”学生进行音乐、乐器等兴趣练习,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可感。

  2.家长学,缩短教育信息差。始终坚持“家长课堂”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更有趣、更全面地助力学生时时处处学习。一是配合教师学。要求家长全程参与配合施教、配合训练,促使家长最终能够达到或接近专业教师的水平,确保平时由家长代替教师完成教育训练任务。二是配合学校学。定期开展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朋友进行参观,学习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学校为家长开设家长课堂,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最新资讯,让家长拓宽视野,共“育”特殊孩子。

  历经无数辛勤,经过不懈努力,送教上门工作已成为乌海市特殊教育的品牌之一。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将始终坚持“不让一个残疾学生落下”的初心与使命,要将送教上门“送”进新台阶,有志于做改善特殊教育生态环境的先行者,将爱的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特殊教育的大地上。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