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政策解读
《小学对联文化游学》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课程背景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雅俗共赏是对联的艺术功效,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品质,展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把对联引进小学课堂,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重要论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对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精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传统文化熏陶的宝贵养分。

●核心素养的充实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六大核心素养确定: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第一点就是人文底蕴,强调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等。而“国家认同”又强调公民要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学习对联,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性,奠定了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有效充实。

●语文学习的拓建

蔡元培认为,对课训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联学习,是语言的智慧体操,是语言的操练空间,是文化的综合锤炼,正好是学习渠道的一大拓建,在学对联中还可以了解祖国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学生在“学对联、逛名城、走天下”的研读历程中,“走进”10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步学会对联,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语言的敏感度。以文化游学的形式,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对联文化资源,感知风土人情、民族精神等,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养成高雅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具体目标

1.学对联——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通过言语实践,学生认识对联,初步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能够辨别对联的种类,在欣赏中积累一些名联,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应用平仄对仗等知识学会填词、仿写,尝试创编,体验对联的乐趣并乐于言语表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逛名城——指向历史文化的体验感受。

学生在虚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场景内学习对联,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鲜活感知和表现对联。

3.走天下——指向社会实践的真实阅历。

通过游览观赏、社会调查等形式,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访当地文化名人,踏足风景名胜,积累实景版各地名联,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名联的背景信息,立体真实感受祖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联语文化。

三、课程内容

考虑到对联常识是进行对联实践的基础,故在“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前安排对联基础单元,然后再安排随“城”学“联”的课程内容。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目前有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课程以此为节点,之后名城逐渐增加,课程内容也将随之更新。课程内容的框架如下:

●总体内容

1.学习对联常识和基本创作方法,欣赏地方名联,赏玩对联故事,尝试自主、合作创编对联。

2.记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对联启蒙教材,积累韵文。

3.开展校园对联读写活动,包括高段的对联文学社团活动。

4.开展对联文化研学活动,提倡文化旅游,走出校门,走进自然与社会,书写旅游对联日志,建立“我与中国对联”等影集。

5.课堂再现贴近小学生心理需求与认知水平又富有名城特征的文化元素,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感知祖国文化、风土人情、民族精神等。

●具体内容见表1。

四、课程实施

●课程性质:拓展性课程。

●适用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

1.每周抽出一节课实施对联教学。除去复习评价,一学期安排16周,四年合计128课时。另附机动课时,建议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由家长安排出外旅游自修实践。

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课时预设见表2。

教学资源:文献收集,自编读本,校园及周边场馆,旅游资源,音视频等。

●教学策略

1.吟诵积累:通过读背吟诵积累对联与韵文。

2.故事带入:对联故事充满了语言智慧与生活情趣,通过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激发学生热爱对联的情感,同时巧借故事留白进行联语训练。

3.技巧激趣:对联内有许多技巧联,常常出人意料,妙趣横生,课堂内可以借联学联。

4.游戏把玩:课内、课间通过自编游戏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感受对仗。

5.铺路搭桥:利用已有的对联,采用落字、错字、错位等形式让学生填词、纠错、整理、连线。

6.旅游关“联”:在旅游中关注各地名联、特色联,与“联”合影,搜索相关背景信息,整编集册。

7.征联立对:开放学校场馆或活动资源,向学生征集对联,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相关创作活动。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对联启蒙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形式如下:

1.课堂即时评价:根据学生课上倾听、答题、参与、互动情况给分。

2.试卷附加评价:以附加题形式把对联学习评价融入期末测试卷中,建议附加10分。

3.成果展示评价:把学生创编的对联制作成展板挂在校园内,同时提供校园场馆向学生征联,录用者的作品做成楹联立于门口。

4.生活印象评价:对学生外出旅游考察等活动中整理的附有实景照片的对联材料予以加分。

5.争章激励评价:以上评价指向的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分类颁章:同学章——指向课堂学习,同行章——指向旅行实践,同乐章——指向创编成果。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7版 版名:课改研究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